宁推网-自媒体资讯

从刷屏到信任危机 《二舅》为何让我们如此“当真”

最近,由B站UP主“衣戈猜想”发布的视频作品《回村三天,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》(以下简称《二舅》)掀起不小的舆论波澜,从立意到故事本身的真伪都饱受争议讨论。

我们不去剥丝抽茧论证事件本身的真实度,但从风格上来看,它在拍摄手法和讲述文本上使用了类似影像民族志的方式。对于观众而言,“二舅”这样传奇又曲折的经历,无论看完之后会生出怎样的感受——是疼痛、同情、喟叹或哑然、无感、内心矛盾,这都是一次对乡土生活的祛魅过程。

本期全媒派(ID:quanmeipai)将探讨《二舅》视频刷屏背后的传播母题是怎样的?我们又要如何理解“苦难叙事”与情感动员之间的关系?舆论冷却后,比起片子里讲了什么,还有哪些欲语还休的留白值得讨论?

我们与故事的距离

“影像真实”争议背后的共性价值

7月末,《二舅》这个11分钟的视频火爆全网。不到一个礼拜,公众讨论的话题从文案的精妙、人物的遭遇、背后的社会议题,再到内容本身的真假。

从感动到打假背后,是不断翻新的衍生讨论,不限于精神内耗、乡土风味、非虚构讲故事的边界等等。

从传播的角度出发,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:作为观众,我们与作品的距离不等于我们与故事本身的距离。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层面,始终是“影像真实”。

有网友对此评述:二舅的出现的确改变了我看待人性生活的某些方式。一个治愈当下的故事,如果其内核被抽丝剥茧,被现实解读,那么故事便不再是单纯的故事了。

但无论内容被鉴定为真还是假,在这次现象级的传播过程中,始终有一些共性价值供我们深入思考。

例如,从拍摄手法来看,或许我们能借《二舅》的切口,更好地普及影像民族志学科应有的全貌。

《二舅》这部网络视频并不属于行业内传统意义上的影像民族志,但与短视频洪流里的vlog和剧情短片相比,至少从视频风格和调性来看,《二舅》的画面语言多了几分文学性、戏剧性和纪录片特质。这种看起来过于真实的镜头语言,或许在视频传播后期加剧了观众对于其故事本身真实性的扣问。

村屋、锅碗瓢盆和有年代感的衣柜和相簿......在凝炼的文案和与之呼应的画面呈现中,也不免让我们照应到自己的生活:也是,谁家里不认得几位岁数相仿、在时代大潮下沉浮的长辈呢。

不论画面背后的每个故事细节是否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发生过,这类就着朴素生活细描的手法,确实更容易打动观众,这带来了第一重“阅后刷屏”的传播热潮。

但影像民族志的特征远远不止于此。

从定义来看,在国际学术语境下,“视觉人类学”或“影像民族志”被泛指为“visual anthropology”。顾名思义,它是运用“动态影像(即影视手段)来记录和表达人类学的知识与理念,描述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,也对浩瀚丰厚的人类学视觉作品进行学理研究与文化阐释。”[1]

虽说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已经有不少的学科将“影像”作为研究方法之一,但真正地将影像与学术主体结合并形成一门分支学科的,唯有人类学一宗。

其在创作方式上与纪录片(documentary film)大致相同,但在创作内容上,与部分纪录片展示的宏大角度不同,影像民族志必然是聚焦于人的族群之间,通过田野调查式对微小之事的捕捉,来具象式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仪式。

从观众体验角度来讲,《二舅》这条短片其实有点影像民族志的影子,大家通过这样一个短片,完成了对某一类人群的形象想象与情感联结。故此,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影像民族志的一些传播特点,从一个新的维度去理解《二舅》的走红。

祛魅与深描

影像民族志为何容易打动人?

学者朱靖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民族志电影的两个显著特征:其一是文化祛魅。力图用翔实的影像材料消除想象与偏见,让“异域他者”被旅游观光片奇观化甚至妖魔化的幻象消弭,还原他们真实的文化面目。其二是影像深描。意指运用影像手段对特定主题或内容进行细致、深入且富于阐释性的文化表述。[2]

基于这两个特征,可以发现在《二舅》这样一部带有些许影像民族志风格的网络短片中,存在一些类似的足够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
譬如,在《二舅》视频刚刚发布后的那几天,网友们纷纷借着其中画面了解到更多乡土生活的细节。从“文化祛魅”这个层面来说,类似的作品通过详实而朴素的影像资料,有助于丰满群体的生活图景,消除人们的偏见与不切实际的想象。

再譬如,影像深描的特征也能够从《二舅》的情节中觅得几分。

从讲述二舅上小学的故事,到长大成人、闯荡社会打拼,而后又在描绘辛苦与挫折的笔触中转折,加进几分关于爱情风月的往事,从现实写照上升到带着些哲学意味的岁月如烟,最后在“老病是生死之间的必要演习”“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遗憾过去的遗憾”等词句中“升华”主题。

一层层描写下来,这里面,我们不仅要关注创作者的解说,还要留意视频里那些欲言又止的留白空间:只有与生活和解才是圆满的结局吗?倘若不选择和解,又会发生什么?

今天的观众逐渐发现,相比文字习得而言,我们对于视听符号与影像画面,有着近乎一致的强大感受能力:对于影像信息的获取敏感度高,且画面留给观众解读的空间非常广阔。

《二舅》中通过故作轻松调侃的文案与故事的强烈反差感,激发用户情绪,这种互动没有标准答案,传递的除了信息,还是一种情绪体会。

此外,这类视频往往还涉及到拍摄者与画面主人公的互动。这体现在两方面,其一是影片呈现的“真相”,需要建立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共识的文化理解下。其二是,“如果民族志电影不能清楚地呈现片中不同被拍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,比如父子关系、夫妻关系、弟兄关系、朋友关系等,必然会影响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和认识。”[3]

从后一个角度来讲,在视频中,全程二舅未发声,这显然存在一定缺陷。《二舅》讲述了一个饱满而动人的故事,但却不是一部令人信服的影像民族志作品。当然,作者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一部标准的纪录片或民族志短片,但从观众的观后感来看,很多人显然是拿它当真实纪录片或影像民族志来看了。这种信息传受之间的差异,是造成后续负面舆论汹涌的一大原因。

《二舅》陷入争议

苦难叙事是无声力量还是隐形伤害?

虽然以人类学的研究标准去要求民族志影像,是一种误读:相比人类学研究使用文字体系全面阐释出文化背景,如人口状况、自然地理状况、农业生产状况,民族志视频更聚焦在易于被观众理解的要素,比如影片人物的活动和面部表情。

但是,缺乏与拍摄对象的互动,或是以高度类真实的白描手法拍摄,却在一些叙事细节上禁不起推敲,这些都会影响影片的质感和反馈。

此外,“影片是否有意识地对苦难进行美化与歌颂”,是质疑声袭来的另一个面向。这种观点流行的一大背景是,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,苦难叙事的确比较容易引发共情传播。

反观全世界文学史,苦难也是永恒的母题。“农村没有祥林嫂,但有沉默的福贵。对中国文学而言,苦难更有一份创伤性反思的历史厚度和精神谱系传统。”[4]

然而,如今的网络环境中,以苦难叙事激发用户痛感,总会先天性地带着些功利性隐喻,这是自媒体时代容易让人“浮想联翩”的逻辑:疼痛情绪是流量收益的代偿。

去年,当B站UP主“墨茶”因病离世的新闻冲上热搜,也出现过类似的声音。

当时有学者以此为样本,连带着“以农民工、留守儿童、三和大神、外卖骑手等为对象的文章”一同,指出有些研究向公众呈现弱势群体悲惨性境遇的“算计情感”策略,无形中将这部分群体的呼声等同于“正义”,并提出“以消费底层为主要策略的大量‘底层研究’在一定意义对社会的整合则可能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。”[5]

那么,我们该如何理解苦难叙事的意义?

在往期推文中,我们剖析过其内核在于情感动员的实现与社会认同的达成,“人类的同情能力为痛苦的传递搭建了一道桥梁”。

恰恰是故事的悲剧底色构筑了观众内心的意难平,我们会对苦难叙事的人物与情节怀揣更高的要求。

有学者曾论述《活着》的叙事模板畅销多年的原因,“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罅隙,在那里,可能挑拨出一些同情,一些恻隐,一些感喟和一些‘庆幸’”[6]

而若在观众对苦难进行共情、内心情感投射的过程中,这份“苦”被混杂了一些其他的滋味,或是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“苦”,乃至发现其中的某些信息其实是加工修饰过的,那么故事的底座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坍塌。

于当事人,于观众,这都会带来无形的负担。哲学家德希达曾说过:不要对他人的“面容”(visage/face)视而不见,不要化约其为自己可以决定的内容,要把“面容”还给他人。换言之,比起将苦难理想化,我们更需要尊重它最真实的模样。

但有的影片中主人物越苦越善良,在刻画之下更像是受苦受难的圣人,譬如《二舅》,譬如《隐入尘烟》。

可惜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,往事也并不如烟,真实情况下,被生活所困的人们真的会保有这样无条件、无止境的善意吗?由此,作为联结故事与观众的拍摄者,同样应该遵循“把‘面容’还给他人”这条原则。

从《二舅》或者是诸多真正的影像民族志传播样本中剥离开来,我们发现,实际讨论的也就是人类学一直在探索的价值:如何让越来越多的人,能够与越来越多的人联结共情。

故事里的人、故事外的人在数十分钟的剧情中虚拟共享着视听画面,生出不同的情绪纠葛。

在视频故事里,它教会我们的是对生活的苦难保持敬畏,也对在苦难中选择的生活方式保有尊重,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见证彼此人生中的参差,而是让我们看见每一类人,都有自己的活法,都有自己的迷茫与坚韧,让我们看到了百态的人生,宽容、不设限地生长着。

而在视频故事外,每一条对此的评论或沉默的表态,都能够变成可以探究的问题。

对此,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敞开,慢慢接纳不同的声音,学会与它们对话,这或许是从《二舅》这个横切面窥见的更宏大的传播母题。

由此,我们不后置分析这一次的爆款争议为何而生,而更多希望找寻共性而厚重的价值沉淀。

否则,镜头对准了,情绪到位了,内容则火遍全网,而镁光灯四散后,又与许许多多过去的爆款高度类似——一地鸡毛,而后隐入尘烟。

在一次次的流量循环中,徒有争论“他大舅他二舅是不是他舅”,真的还重要吗?

1、宁推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,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;
2、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、保留作者和原文链接,如:转自宁推网字样;
3、宁推网报道中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均由用户提供,仅供参考!
4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宁推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宁推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